? 服務||Yahoo!奇摩 知識+ 教育學習 如何做 我要發問 發表 我要發問 熱門: 跨年晚會 血型 消脂茶 諾羅病毒 善變星座 主題 天涼泡湯趣 用手機上知識+ 知識搜尋 知識+ > > 藝術> 建築 加入追蹤 轉寄朋友 友善列印 知識問題| 清水休息站的設計理念 發問者:晴兒 ( 初學者 5 級) 發問時間:2007-11-28 20:21:23 解決時間:2007-12-05 18:36:53 解答贈點:5 ( 共有 0 人贊助 ) 回答:2 評論: 0 意見: 0 [ 檢舉 ] 網友正面評價 85% 共有 26 人評價我想要知道一下北二高清水休息站的設計理念! 一樣是作業˙˙˙要拿來當資料的˙˙˙ 越詳細越好! 最佳解答發問者自選 回答者:ARCH ( 研究生 3 級 ) 擅長領域:繪畫 | 防毒防駭 回答時間:2007-11-29 22:45:48 [ 檢舉 ] 本文以清水「休息站」成為熱門「休憩站」的現象為文本,觀寫流動空間節點的「流動空間化」情形。同時藉由此一場域中的建築、公共藝術作品以及其中的《清水詩路》詩作所共同呈現的「異質空間」特性分析,探討在節點中創造地方認同的可能。 經由對「此空間中使用者改寫空間用途現象」、「公共藝術品建構地方的方式」、以及「觀讀者與作品的互動模式」的觀寫及分析,統結出:「認同」並非囿於地方主義、亦非經由外在建構而產生,而是由人們親自去實踐出來的「地方感」。 在此節點中,多層次的「異質空間」中介體──建築的「蒙太奇敘事」手法、公共藝術的「展覽論述型式」──扮演了牽引出「空間意義的再生產」及此所印證的「人們可生產出自己的『地方認同』」的關鍵角色。 流動空間(space of flows),節點(node),異質空間(heterotopia),地方認同(sense of place),公共藝術(public art),休息站(service area) ∗ 本文93年9月17日收件;93年12月1日審查通過。 80 γ.第 33 卷.第 9 期.2005 年 2 月 我們的世界,以及我們的生活,正被全球化與認同的衝突性趨勢所塑造 ──M. Castells(2002:1) 在今日資本主義掛帥的網絡社會中,學者觀察到一種具支配性、以追求利益為目的的一統範式正跨越文化、瀰散全球,這種現象使得「地方」的意義日漸衰微。同時,各種超越本質,以文化指涉文化,在符號意義上自行構建的現象,使個人「自我」的意義受到挑戰,並因而產生認同危機 (Castells 2000: 1-26)。個人與地方如何在網絡社會中錨定出自我的位址,成為廣被討論的議題。 這種「個別性佚失」的現象,被認為已然具體呈現於「流動空間」(space of flows)線上「節點」(node)建築的通屬(generic)樣式上。在這些建築中,做為意義背景的經驗、歷史與文化不再是空間設計中的質素,因而使得建築與社會之間在意義上的關連被模糊化(Castells 2000: 467-68)。在這樣的空間中,以「場所精神」的迴應與建構為主軸的公共藝術,成為主要的「地方認同」意象建構者。然而,這種建構,是否真能激發認同,是值得探究的。 台灣國道三號清水休息站做為流動空間的一個節點,其建物亦呈現著「無認同」的通屬面貌。然而從發生在這個場景的「休息站」變「休憩站」的空間演繹過程中,空間的使用者重新改寫空間用途的現象,以及負責建構地方認同的公共藝術作品的內涵及其與觀讀者的互動方式,我們可以發現,「認同」並非囿於地方主義,亦非經由外在的建構而產生,而是由人們親自去實踐出來的「地方感」。 在這個節點空間中,多層次的「異質空間」(heterotopia)中介體──建築的「蒙太奇敘事」手法、此公共藝術品所採用的「展覽論述型式」──扮演了牽引出空間與意義的再生產,以及激發人們體驗出自己的「地方感」的關鍵角色。 文本的開始是…… 流動空間節點的認同演義︰清水「休憩站」空間文本解讀 81 2002年底,《聯合報》報導了詩人杜十三(黃人和)所「策展」的《歷史的綠洲:清水八元素》獲選為施工中的中二高清水休息站公共藝術作品,文中除了對作品內容做詳細的描述,並指出杜十三強調此案例是以清水的在地歷史、社會、人文以及生態做為主題,加以涵融公共藝術的角色後,所進行的創作。全作以八件各有子題的作品,共同建構出作品中藝術、人文、歷史、詩歌和生態跨領域整合的多元樣貌。訪問中杜十三亦表示其策展方向強調此一作品和群眾之間密切互動的公共性,希望藉此形塑當地民眾的共同記憶(趙慧琳2002)。 這樣的報導自會引起文化界及清水地區民眾的無限期待……。半年後,中二高尚未全線通車,公共藝術尚未設置完成,一個後現代文本出現了──「清水休息站」成了「清水休憩站」,使代表地方認同的公共藝術作品在2004年4月建置完成後,成了整個場域的異質書寫元素。 2003年5月間陸續出現中二高尚未通車,休息站卻已人滿為患的新聞。原因是經營該站的公司集團已經開始試賣。汽機車都可以經由業者所開闢的小路抵達休息站。這裡很快成為中部地區人們的熱門去處。 6月中二高部分通車, 汽車可直達清水休息站,爆滿的情形更為嚴重。1上廁所需排上十分鐘的隊,使得真正要休息的旅客卻無法使用該站。10月國慶假期,據報導全島最壅塞的地段不在中山高,而是在尚未完全通車的中二高清水休息區,綿延的車陣從休息區一直回堵到台中市,造成台中市大塞車(楊慧菁84)。 網路上也陸續出現許多對此一空間的描述﹕「草地上、空地上、樹叢間、甚至安全島〔……〕全家大小扶老攜幼,烤肉、野炊、泡茶〔……〕 參考資料 http://www.press.ntu.edu.tw/ejournal/files/%E4%B8%AD%E5%A4%96%E6%96%87%E5%AD%B8%5Cpdf%5C9402%5CJLH9B-3.pdf 2007-11-29 22:47:16 補充 Ν 清水休息站的建築設計以「綠洲」為主要意象,將高速公路視為荒涼的大漠,因而假設行走其間的困頓旅人持續湧現的慾望是「一個充滿綠意休息驛站的出現」(金光裕87)。2這個意象反映的是休息站做為「公路沙漠」上的節點,扮演著綠洲的特質。以此來看,似無企圖呼應清水這個地 2 據筆者查證《建築》雜誌上的介紹內容由清水服務區建案設計事務所提供。 流動空間節點的認同演義︰清水「休憩站」空間文本解讀 85 方的明顯質素,所以可說是具有「去地域化」特質,呈現出「流動空間化」現象。 2007-11-29 22:47:51 補充 事實上,如果我們注意到此一作品是荷蘭建築師庫哈斯(Rem Koolhaas, 1944-)的作品,就會更傾向於用「去地域化」特質來檢視這件作品。因為庫哈斯被視為是全球最具去地域化代表性的建築師,也經常被稱呼為「無認同城市」(generic city)3的預言家(Chaslin 188)。柯司特在論述流動空間節點現象時,即以庫哈斯為例,來引證其理論。而庫哈斯本身亦確曾提出論述,表明有必要讓建築適應「去地域化」的過程,以及去除人群經驗裡溝通節點的關聯性。他也同意自己的建築計劃正是「流動空間」的表達(Koolhaas 1948-64; Castells 468)。 2007-11-29 22:47:55 補充 庫哈斯提出的「無認同城市」理論中,指出無特殊認同、總是遺忘過往的城市將不可避免地擴展開來(Chaslin 225)。他促使人們接受處於流變中的城市沒有場所、中心、也沒有確切的認同、拋棄過往的走向(Chaslin 190)。但「認同」的消失,卻是柯司特觀點中網絡社會的負面現象之一。而柯司特認為後現代人們之所以會產生認同問題,原因之一,就是節點中所顯現的「去地域化」的流動空間現象(2000: 465-68)。 2007-11-29 22:48:33 補充 清水休息站建築的另一個意象是「橋樑」。這個意象體現在站體建築物內交疊貫穿式的空間設計上。整個站體建築以上上下下的坡道,連結彼此貫穿的空間,形成了內外整體的流通(金光裕87)。這樣的設計並無特別的在地性,但是卻具有帶動整個休息站變成休憩站的功能走向。因為,斜坡帶著人群走上船頂的遼望台遠眺,也帶著人群走向戶外大面積的休憩空間,讓人們得以在橋樑的引領下站到距離外,回望到以大船為造型的站體建築,因此有了另一層觀想。 2007-11-29 22:48:38 補充 出清水休息站站體,由西側的景觀區回望,會發現這是一棟大船造型建築物。這樣的造型頗為耐人尋味。建築評論者可能會因庫哈斯出身自荷蘭鹿特丹,以及其「無認同城市」理論的背景,而產生「漂泊的荷蘭人」 2007-11-29 22:49:33 補充 清水休息站公共藝術的認同書寫是透過層層框架,由外而內進行的。執行小組在徵件簡章中即建議「策劃人可依建議設置主題及藝術家之創作理念掌握基地環境之特質,加強地緣與歷史意象之體認,呈現清水地區獨特的風土人文特色」為創作原則,並極有創意地「決議本案公共藝術設置案擬採委託公共藝術策劃人結合藝術創作者方式辦理」(交通部3)。執行小組以此確保作品「形塑對清水地區的地方認同」的主軸,並顯示以清水地區的歷史、地理來建構在地連結的企圖。 2007-11-29 22:49:43 補充 而後獲選的《歷史的綠洲──清水八元素》作品也的確適切地以策展的方式形塑地方、建構地方連結,進行一場以地方為展覽主題的藝術作品展。展覽中八件形式各異的作品各有其形塑認同的方式。以下讓我們透過此公共藝術的原始設計觀覽此一展示,以便在與完工後作品作比較後,進一步探討在「流動空間」中創造在地節點的可能出路。 首先在莊普創作的《歷史之梯》之上,我們看到以羅列「地方重要歷史」的紀錄,做為塑造地方認同的手法。梯上列有自1624年荷蘭統治迄今,關乎清水地方歷史的重要事件,以一階一事件的方式,依時序刻在休息站連通一、二樓的戶外台階上。荷人據台、漢人移入等殖民史,還有廖添丁、 2007-11-29 22:50:12 補充 聖嚴法師的出生、清水大地震等皆記載其上。 鍾俊雄的《歷史之鋤》以「表現地方生活質素」方式呈現地方質素。放大數倍的鋤頭柄處頂端停佇著一隻銅烏秋風動鳥,鏟下是一畝真正的番薯仔田,賦予農村開墾的意象。根據作品說明,此作乃在於賦予「挖掘清水歷史真相」的意義,至於清水歷史有何不明之真相,則未見解說。 讚頌地方的自然質素也是一種形塑方式。莊普的《歷史之樹》是在「高」而「美」的位置,塑造出代表當地聞名的高美濕地生態的「水筆仔」,做為在地精神的象徵。 2007-11-29 22:50:49 補充 除了以地方質素為造型塑造認同,也可以用普遍物做造型,但賦予地方歷史象徵的方式來進行。大型《歷史之足》雕塑,以「足」象徵平埔族人善走而滄桑的歷史,來緬懷清水地區的平埔族足跡。在原始設計中,此一大足的四周,「將有沙堆圍繞,讓孩童歡樂、自由的留下現代的腳印,做為歷史的輝映」(趙慧琳 2002)。此一設計將過往的與現今正在創造的歷史足跡交融,可說是巧妙地以連結了古今時空的方式創造認同。 2007-11-29 22:50:55 補充 以「地方的材料」、「居民的記憶」、「居民的參與」塑造地方圖像是一種與在地連結最直接的互動手法。例如張永村創作的《歷史之石》,選擇清水海邊的鵝卵石為創作材料,然後向清水地區的居民發出通告,由民眾以簡短字數分別寫下家族與個人生命史上發生過的軼聞趣事刻印石上,再由藝術家用鋼絲捆綁成清水地圖的立體裝置,懸空裝置在清水休息站大廳內(趙慧琳 2002)。4 相對於透過他人的建構體會地方,親身體驗所獲得的認同會是最直接的途徑。李茂宗的「歷史之眼」以大中小三座眼睛造型的可旋式望遠鏡,引領民眾排除中介,親自瞭望清水地區,體驗當下時空中的地理與歷史。 2007-11-29 22:51:10 補充 文字是形塑認同時最細密的一種媒介。詩人兼藝術家杜十三在這個地方主體展中,以文字為媒介,創作了《清水詩路》這個展中展──一個以文字做為創作媒介的作品展。此作品/展覽以視覺詩的形式,將與清水有關的傳統詩與現代詩一字一燈銘刻於嵌地燈上,在長長的斜坡上舖陳出上百燈火的壯觀詩路。詩路上有郁永河清水見聞詩文,有清水前清仕宦所寫的傳統七言詩,也有委託創作的現代詩。值得一提的是,在企劃書中及獲選新聞稿中,都提到杜十三自己寫了一首標題《安土地真言》列於詩路上, 4 這件作品完成時,原設計的文字記述,改以圖案形式的「我的清水地圖」呈現。 流動空間節點的認同演義︰清水「休憩站」空間文本解讀 89 2007-11-29 22:51:25 補充 做為清水地區永久安定的祈福(趙慧琳2002;杜十三 2002)。 就在此一充滿地方歷史地理的認同形塑公共藝術作品施工的同時,在同一空間中正進行著一場商業書寫,見證了全球化資本意識型態下,節點的資本化、流動空間化現象。同時也印證了庫哈斯所主張的「建築就是購物」的「無認同城市」式節點特徵,挑戰著節點的地方認同形塑。以下就讓我們觀看這個場域中的商業書寫策略與因這些策略而產生的現象。 2007-11-29 22:52:26 補充 清水休息站經營集團的第一個書寫策略是開闢小路讓民眾騎機車也可達來創造人潮,這固然是一種打破流動空間,創造地方連結的方式,然而畢竟是建立在獲利的基礎上,並非有心與地方產生互動,所以在其它的經營策略上,多有與形塑認同的《清水八元素》衝突之處。例如業者所強調的:「為了在室內裝修上呈現海洋主題,特地到花蓮訂購扁形鵝卵石做牆面裝飾」(楊慧菁85)。這個做法,造成之後「花蓮之石」與「歷史之石」在空間中的對伺。業者也引入與清水生態無直接關係的鯊魚,認為如此可讓民眾不用到外地看鯊魚,並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楊慧菁85)。然而這樣的展示,卻干擾了同一場域之公共藝術地方主題展示的完整性。 2007-11-29 22:52:34 補充 另外的策略是廣邀名產商家進駐,使遊客不必奔波於各產地,就能一次購足中部地區的名產。這樣的做法,使線上流動的人們,停留在線上以購買名產的方式體會地方,與地方的關係可能因此反而疏離。另外業者找來茶坊、餐廳,希望讓清水休息站像百貨公司,而不像高速公路休息區。業者甚至宣稱將與美語補習班合作,使清水休息區成為「全客層」的休息區(楊慧菁85)。這種種「流動空間化」的策略,使人們置身此一空間中時,無法感知自己所在的地方。 因著策略的「成功」,清水休息站成了著名的休憩站。據遊客 2007-11-29 22:53:01 補充 表示,大台中居民熱衷到此是因為此處有充足的停車位、距台中市區只有二十分鐘車程、有鯊魚可看、有海景、夜景可賞,還買得到各地名產,即使人擠得像夜市,也比起塞車到風景區來得省時、省事。清水休息站如同庫哈斯所設計、具有消解巴黎中心主義目的的歐合里耳區(La quartier Euralille),皆因四週為公路所環繞,使居於其中的大型建物從中獲得許多的滋養(Chaslin 84; 209-10)。也因此這個原本預期以路過暫停的外地人為主要使 2007-11-29 22:53:26 補充 用者的休息站,據調查現在有85%的使用者是台中地區的本地人(楊慧菁85)。 在種種商業策略的霸凌下,負有建構地方認同使命的公共藝術,面對的又會是怎樣的處境呢?以下將就《清水八元素》完成設置後與原策展規劃的差異作探討,並觀看遊客們與這些清水地理歷史的象徵物之間,所產生的互動關係,以了解在流動空間化節點中塑造認同時,所可能面對的處境。 2007-11-29 22:54:42 補充 《清水八元素》公共藝術在2004年4月啟用,媒體沒有任何報導。網路上從4月到7月的三個月中只出現一篇相關文章,該文張貼於5月份清水「鰲峰人文發展協會」討論區中,內容寫著:「清水服務區公共藝術已在4月17日正式啟用了!設置主題:歷史的綠洲──清水八元素,……,它真的可以代表清水的文化內涵嗎?」(《鰲峰人文》),至7月底為止,尚未有人在線上回覆。親自實地探查,觀察到的是注意到公共藝術品的人很少,大多數人忙著購物、遠眺。呼應了網路上討論清水休息站的很多,卻少有人討論這件公共藝術的現象。 2007-11-29 22:54:57 補充 參觀《清水八元素》「展覽」,首先可見到《歷史之石》處於休息站內部入口動線旁,除了被其他的商業宣傳裝置干擾著,且因與餐桌的距離很近,顯得有點「妨礙交通」,與整個站體內的商業氣氛頗難以相融。數件室外的「元素」皆不易尋獲或不易靠近,例如《歷史之眼》位於安全島之上,觀者需穿越馬路才能近觀。《 2007-11-29 22:55:09 補充 歷史之鋤》則難以尋獲。越過車輛不斷的入口道路,方才得見停車場邊小小的一塊草地上立著的《歷史之鋤》。觀者必須踏上草地才能靠近,卻在踐踏草地前往時,看見地上掉有一面斷裂成兩半的「請勿踐踏草地」告示。「請勿踐踏草地」,所以巨大的《歷史之足》,腳下所踩的是塑膠草皮,未見原設計中期能藉以留存當下腳印的沙地。大足框限在巨大停車場間的一小塊安全島上。小朋友沒有原初計劃中的沙堆可玩,於是小足站在大足上供父親拍照,是踩在《歷史之足》上的歷史之足 2007-11-29 22:55:16 補充 。《歷史之眼》上的望遠鏡總調不準焦距,遠方的清水一片朦朧。《歷史之梯》在夜晚消失,《清水詩路》在白天幾乎看不見。〈安土地真言〉不存在於詩路中。 流動空間節點的認同演義︰清水「休憩站」空間文本解讀 91 2007-11-29 22:55:33 補充 休息站飲食街餐桌上還沒收走的一個飲料瓶中插有四根吸管,呈現了飲用者的匆促停留。限停四十五分鐘,使用者除了排隊上廁所,是否還有足夠時間欣賞藝術作品,體會「公共藝術」作品對地方的建構? 若將對這些現象的觀察視為文本,我們除了可以觀察到這個場域所體現的「流動空間」現象,也可藉以發展出在流動空間節點上建置「地方認同」連結的可能模式,而欲找尋可能模式,須以「異質空間」的概念來看待這個節點。 2007-11-29 22:55:55 補充 船是一個浮動的空間片段,是沒有地點的地方,是自存、自足卻又自我封閉的空間,但卻又被賦予了大海的無限性,從一個港口到另一個港口,從一個航向到另一個航向,正是想像力得以自由馳騁之處。異質空間雖與社會一般規範衝突,卻具有顛覆常規的力量,如果文明中沒有像船一樣的異質空間,則夢幻枯竭,一切空間都會被納入組織與規訓。 ──M. Foucault(408) 2007-11-29 22:56:06 補充 清水休息站站體以「大船」為造型,而「大船」意象正是被傅柯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用來做為總結異質空間定義時所認為的最佳範例(par excellence)(408)。雖然清水休息站有著柯司特所描述的流動空間中節點與地方看似關聯卻又疏離的關係,也因此造成地方對節點的質疑。然而仔細檢視過整個清水休息站所生產的文本後,會發現這個空間,其實充滿了傅柯所謂的「異質空間」特質,也因此才會出現許多「異質空間」現象。可說是整體上看似混亂,實則有無限的轉化潛能。 2007-11-29 22:56:11 補充 傅柯所謂的異質空間,是在現實世界中具有質疑、消解或顛覆既有社會常規和關係作用的空間。相對於純屬想像的「烏托邦」(utopia),異質空間是真實空間,是一種對抗場域(counter-sites);在此場域中,所有存在於個別文化與社會中的真實場域的意義,都藉由再現的過程不斷的進行 92 γ.第 33 卷.第 9 期.2005 年 2 月 2007-11-29 22:57:23 補充 辯證與翻轉。雖然這些異質空間在現實中有其真確的位址,但事實上這些空間自外於所有的地方,這些異質空間不同於其所再現的社會與文化中真實存有的場域(Foucault 402-03)。 在傅柯的「異質地誌學」(heterotopology)觀念中,異質空間可在同一地點並列數個功能各異甚至彼此矛盾的空間,其功能與意義亦可應時轉變。異質空間常與異質時間交會,脫離傳統的時間性。異質空間常預設一套開放與關閉的系統,使之同時可被隔離,又可被進入,藉以進行權力控制之運作。 2007-11-29 22:57:36 補充 異質空間有兩種角色,一是創造幻想空間,揭露真實空間的不真實;另一個功用是創造出一個真實的逸離空間,對比出現實世界中病態、混亂的空間(Foucault 405-08)。這種種的特質,使異質空間具有無限轉化的動能,地方如能善用此特質,將流連於清水休息站這一流動空間節點的人們導向真正的地方空間──清水鎮社區,自能為地方帶來所期望的連結,也能為穿梭於流動空間上的人們,牽引出真正植根於地方的連繫,創造出認同。所以說發生在清水休息站的種種現象固然帶出了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卻也演義出一個可供地方縱橫書寫的場域。 2007-11-29 22:57:41 補充 有趣的是,清水休息站的異質空間特質,以及我們所欲探索的流動空間節點認同現象,都能在「休息站變休憩站現象」、「清水休息站建築」、「清水八元素公共藝術」及《清水詩路》的內容中找到對應性的象徵體現,可供我們去分析解讀整個空間現象,並為認同尋獲出路。 2007-11-29 22:58:24 補充 觀看清水休息站所發生的種種現象,可以發現這個空間精確呈現了異質空間特質。首先從層層框架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清水休息站變成休憩站這個後現代文本/異質空間有著交錯的主體。在這裡,高速公路、休息站、休息站經營者、公共藝術、旅客等不同的主體相遇在同一個時空中,形成矛盾,卻也一如同庫哈斯在休息站站體中所創造出來的交互映照空間一樣,組構出其無限的可能。 2007-11-29 22:58:30 補充 首先是做為基底的高速公路主體,讓使用者快速抵達目的地,是其主體下最主要的任務。在這個主體下,休息站的功能就必須讓以快速抵達為目的的旅客能夠休息片刻、舒展手腳、上洗手間、加油、吃點東西,然後盡快上路。然而,休息站本身與高速公路就是異質的對立,這一點由站體的「綠洲:一個異質空間」意象可以看出這個節點建物的設計理念是拒絕 流動空間節點的認同演義︰清水「休憩站」空間文本解讀 93 2007-11-29 22:59:09 補充 被「流動空間」的速度所同化的(金光裕 87),它有著對自我主體的堅持,是相對於高速公路的抗拒空間,異於其所反映與討論的基地(site)。 在這個異質空間中,休息站經營者主體與高速公路主體、藝術家主體也同樣交錯著許多不同層次框架的「異質空間」關係。獲利是經營者主要的目的,旅客停留越久,就可能消費越多,經營者也就獲利越多。所以經營者會以種種商業策略來吸引旅客增加停佇的時間。 2007-11-29 22:59:23 補充 然而,如此便與其本身所在的高速公路之主體的功能衝突。另外,相對於公共藝術的主體,休息站經營者並不需要有「地方認同」上的認知,所以業者可以自豪地引進鵝卵石、鯊魚等不屬於地方的元素及進行其他干擾到公共藝術地方展示的商業行為,而不違背其商業本份。然而,當花蓮之石和清水的《歷史之石》在同一空間中對伺,當外來的鯊魚被植入強調在地生態的展示場域中,當商業設施與主題化的展示在空間中並置,主體交錯下的衝突便由此顯現。 在杜十三的策展中也同樣呈現了主體的雜錯。以公共藝術創作者的主體來看,其主體下宜連結的是場所與藝術,內容上宜強調的是地方的質素 (徵件簡章上已鎖定的主題)。 2007-11-29 22:59:38 補充 但在杜十三競圖時所繳交的「服務建議書」中,其「主題」項下卻寫道﹕ 歷史的綠洲──清水八元素:以清水地區的人文史地因子為基礎,呼應基地整體建築設計理念中的綠洲與橋樑意象,將「清水休息站」賦予「休閒、觀光與教育」三大功能,使其提升為「清水休閒站(RECREATION)」與清水地區的玄關,進而與清水地區的生活與產業保持有機與綿密的互動。(杜十三1) 2007-11-29 22:59:43 補充 「服務建議書」中的「策展理念」項下,除了重複這樣的陳述外,更強調此作所欲吸引的是「大量南北『休閒』旅客(非『休息』過客)」(杜十三6)。 這裡我們看到了兩個層次的場所交疊,一是公共藝術設置的基地 (site)這個場所──清水休息站整體內外空間及建築群。另一是休息站所 2007-11-29 23:00:35 補充 在地方(place)這個場所──清水地區。在公共藝術的主體下,以「清水地區的人文史地因子為基礎」做為主題是很適切的。然而若要以此公共藝術作品賦予此一空間「休閒、觀光與教育」的功能,使此一空間成為「清水休閒 2007-11-29 23:00:46 補充 94 γ.第 33 卷.第 9 期.2005 年 2 月 站」,則出現主體交錯的混亂性。畢竟場所有其原有功能,設置其間的公共藝術品企圖改變其原有功能,自有其爭議。事實上,從杜十三所提服務建議書中的「策展理念」標題:「非休息站──歷史的綠洲」,即可得見此作原本的設計理念即富有對抗特質的「異質空間性」(6),也因此會與這件公共藝術作品所在的場所──高速公路休息站的主體產生衝突。然而,我們必須注意到在此還有一層「中介」主體──「公共藝術執行小組委員會」──實際上是這個主體導入了這樣的公共藝術走向。 2007-11-29 23:01:06 補充 「公共藝術執行小組」在其所決議的簡章上,已明白界定作品需以展覽型式創作,簡章中亦稱呼創作者為「策展人」(交通部2),可說是已將此休息站視為清水地區的展示空間。在「展示」的前提下,杜十三所策定的「休閒、觀光與教育」功能,及其理念中的「吸引大量南北『休閒』旅客(非『休息』過客)來此看展休閒」並無不當。這個意圖是希望能讓外來的旅客透過公共藝術認識當地,讓本地的遊客了解地方的價值,進而產生認同,或促進地方的自我認同。這種成為休憩站與帶來人潮的意圖,與休息站商業經營者的意圖,卻又是不謀而合、相生相成的。 2007-11-29 23:01:11 補充 而目前人潮湧入此一場所的部分原因,是因為高速公路的快速便捷,所以這些看似本質上衝突的種種主體,在交錯之中,卻有著彼此共通的交流因子。如果能善用這些交流,將在流動線上尋求休憩的人們引入宛如地區博物館的公共藝術場域,使人們對地方產生興趣,再提供以充分的資訊,將之導入真正的地方,應是一種發展地方認同的可行方式。 庫哈斯在清水休息站創造的充滿不確定性和偶然性的異質空間中,我們得以看見這些交流與交匯的具體再現。 2007-11-29 23:02:07 補充 在「橋樑」的意象下,主體建築中以長方形水平延展的巨大封閉容器樣貌跨越貫穿其下的服務車道,旅客大廳有如橋樑,使整個站體成為一個混交的容器。這個封閉容器被設計為一個微觀都市,成為製造、加強人們交錯交流的濃縮器,「質混以共生」(金光裕87)。 2007-11-29 23:02:45 補充 1 2007-11-29 23:03:04 補充 其餘請參閱 2007-11-29 23:05:50 補充 以上網頁 [ 快速連結 ] 其它回答( 1 ) | 意見( 0 ) | 評論( 0 ) 發問者評價 thank you 發表你的評價 你的評價 發表評價: 正面 普通 負面 評價內容: 發表 取消 加入追蹤 轉寄朋友 友善列印 馬上按讚 加入 Yahoo! 奇摩 知識+ 粉絲團 一對一家教 學英文超自在 不背單字的戰勝多益字彙法 免費下載英文實用教材 超方便!吃喝玩樂一次搞定 旅遊住宿所有資訊一應俱全 什麼!找裝潢廠商這麼簡單 相關問答 [ 大陸港澳 ]請問北京行程五福旅行社好嘛? [ 大陸港澳 ]請問中國國家4A級和5A級旅遊景區、國家風景名勝區意思? [ 地球科學 ]請問火山爆發所噴發的物質中有什麼??? [ 台灣史 ]請問一下阿里山的蝙蝠是什麼名稱??? 其他回答(1) 意見(0) 相關評論(0) 001 回答者:龍龍 ( 初學者 5 級 ) 回答時間:2007-11-29 00:23:08 [ 檢舉 ] 建築 清水休息站的建築設計以「綠洲」為主要意象,將高速公路視為荒涼的大漠,因而假設行走其間的困頓旅人持續湧現的慾望是「一個充滿綠意休息驛站的出現」(金光裕87)。2這個意象反映的是休息站做為「公路沙漠」上的節點,扮演著綠洲的特質。以此來看,似無企圖呼應清水這個地方的明顯質素,所以可說是具有「去地域化」特質,呈現出「流動空間化」現象。 事實上,如果我們注意到此一作品是荷蘭建築師庫哈斯(Rem Koolhaas, 1944-)的作品,就會更傾向於用「去地域化」特質來檢視這件作品。因為庫哈斯被視為是全球最具去地域化代表性的建築師,也經常被稱呼為「無認同城市」(generic city)3的預言家(Chaslin 188)。柯司特在論述流動空間節點現象時,即以庫哈斯為例,來引證其理論。而庫哈斯本身亦確曾提出論述,表明有必要讓建築適應「去地域化」的過程,以及去除人群經驗裡溝通節點的關聯性。他也同意自己的建築計劃正是「流動空間」的表達(Koolhaas 1948-64; Castells 468)。 庫哈斯提出的「無認同城市」理論中,指出無特殊認同、總是遺忘過往的城市將不可避免地擴展開來(Chaslin 225)。他促使人們接受處於流變中的城市沒有場所、中心、也沒有確切的認同、拋棄過往的走向(Chaslin 190)。但「認同」的消失,卻是柯司特觀點中網絡社會的負面現象之一。而柯司特認為後現代人們之所以會產生認同問題,原因之一,就是節點中所顯現的「去地域化」的流動空間現象(2000: 465-68)。 橋樑貫穿與引領 清水休息站建築的另一個意象是「橋樑」。這個意象體現在站體建築物內交疊貫穿式的空間設計上。整個站體建築以上上下下的坡道,連結彼此貫穿的空間,形成了內外整體的流通(金光裕87)。這樣的設計並無特別的在地性,但是卻具有帶動整個休息站變成休憩站的功能走向。因為,斜坡帶著人群走上船頂的遼望台遠眺,也帶著人群走向戶外大面積的休憩空間,讓人們得以在橋樑的引領下站到距離外,回望到以大船為造型的站體建築,因此有了另一層觀想。 大船漂泊的認同 出清水休息站站體,由西側的景觀區回望,會發現這是一棟大船造型建築物。這樣的造型頗為耐人尋味。建築評論者可能會因庫哈斯出身自荷蘭鹿特丹,以及其「無認同城市」理論的背景,而產生「漂泊的荷蘭人」的聯想,揣測著他「是否終將找到停泊的港口,確認建築與都市的未來」(郭文亮2003)。在台灣高速公路節點上停泊的這艘大船,卻也提供著另一種回答。 若以台灣人的身分觀想,面對庫哈斯的荷蘭人的背景,加上「上岸大船」的造型,難免聯想到荷蘭據台的殖民史,進而產生被文化殖民的恐懼。當然,這樣的聯想恐怕不是庫哈斯的西方主體所能設想到的。若採用較有在地認同的看法則是:這個場所可以遠望海洋,又位於台中港區,所以輪船造型可用來適切呈現整個地緣意象。若以這個層面來看,這棟節點的建築設計,實際上是具有地方質素的。 但是參觀過台中港的遊客,卻可能會有另一層負面的聯想︰大船位於地面,如同處於擱淺狀態,隱然映照著台中港昨日繁華,今日破敗擱淺的事實。正如網誌上一名遊過清水休息站後轉往台中港參觀的遊客所紀錄的﹕「在港區晃晃,有個類似入關的建築物,荒廢在台中港邊。偌大的建物,後面停著幾艘軍艦,前面是空無一車的停車場。不知這東西何時才會派上用場」(《摩摩不落格》)。閱讀這個對港區的描述,恍如其敘述的是站在清水休息站外空曠的休憩區遠望站體的畫面。以一艘擱淺於陸地的大船來呈現清水位於台中港區的地方質素,用當地人的角度來看,毋寧是一種反諷吧?因為認同的塑造,往往是藉由尊嚴的建立,受批判的損傷較難以建立認同。那麼究竟什麼是我們這裡所謂認同呢?於此,我們必須探討柯司特對認同的詮釋。 柯司特指出「認同」是人們自我辨認和建構自我意義的過程,這種行動主要奠基於既定的一些文化屬性上。然而對某些屬性的認同,未必代表不能有其他屬性的認同身分。有時是可以將整個社會涵括在這種認同底下的,認同不能陷於地方主義(2000: 23)。柯司特認為在文化表現朝現夜逝的資訊時代,認同成為主要的意義來源,也是人們的溝通渠道,使人們不至於將「他者」視為陌生人,個體也能因此減少與社會群體之間的疏離異化(2000: 3)。 雖說「認同」如此重要,柯司特卻觀察到在全球化與認同之間, 參考下列網址 http://www.press.ntu.edu.tw/ejournal/files/%E4%B8%AD%E5%A4%96%E6%96%87%E5%AD%B8%5Cpdf%5C9402%5CJLH9B-3.pdf 參考資料: http://www.press.ntu.edu.tw/ejournal/files/%E4%B8%AD%E5%A4%96%E6%96%87%E5%AD%B8%5Cpdf%5C9402%5CJLH9B-3.pdf 1 目前沒有資料 發表意見發表意見字數已達上限,要改成發表評論嗎? 發表 取消 目前沒有資料 我要評論 註冊 公告: 知識團員轉粉絲全數完成 刊登贊助網站102年智慧綠建築人員認證培訓 shop.hkxf.com.tw 華岡興業基金會與社團法人台灣智慧建築協會舉辦,專業、實務一把抓,培訓口碑佳! shop.hkxf.com.tw 台中沐頡住宅設計中古屋翻新 www.chid-design.com.tw 打造專屬居家品味,新古典、現代極簡、美式鄉村多種風格設計,現場實景展示參考! www.chid-design.com.tw 室內設計-雲邑室內設計 www.yundyih.com.tw 超強設計團隊,專營室內設計、辦公室設計、空間設計,3D模擬展示,1年保固! www.yundyih.com.tw 御風堂國際創意-房屋設計 www.yuphone-tone.com 賦予空間全新樣貌!提供專業設計裝潢,3D虛擬呈現,高品質施工,完整售後服務。 www.yuphone-tone.com (嘉義) 嘉德室內設計規劃 www.oms.tw 完美搭配、控制預算、木作裝潢、系統傢俱 www.oms.tw 台北氶鋒 - 庭園造景 tw.doozer.com.tw 完美建構都會叢林花園!塑膠草皮綠地設計,為居家、公共場所注入滿滿鄉村氣息。 tw.doozer.com.tw最新建築 發問中 已解決 請問101大樓外牆跑馬燈可以買秒數嗎?? 請問哪裡有正在(景觀工程)施作現場 更多 整地7米寬14米深要墊高50公分想蓋鋼構6X12米高6米 義大利的比薩斜塔 更多 精選關鍵字 老建築 裝潢 建築景觀 石板屋 廟宇 雪梨歌劇院 騎樓 巴黎鐵塔 巴洛克 監工 新藝術運動 希臘建築 浮雕 客家建築 比薩斜塔 知名建築物 東海教堂 建築師 洛可可 高第建築 歷史遺跡 建材 地中海建築 宗教建築 綠建築 傳統建築 木工 展開圖 閩南建築 泰姬馬哈陵 知識搜尋 雅虎資訊 版權所有 (c) 2012 Yahoo!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服務設有管理員」 服務條款隱私權政策知識+ 之問答內容是由參與+ 之網友提供,僅供參考,Yahoo!奇摩不保證其正確性。
以上資料來源,如有侵犯到著作權請到留言板通知站長移除 以上文章引用出處: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7112808230
留言列表